
安全評價的起源
安全評價也稱危險評價或風險評價。目前歐美等國稱其為風險評價,我國和日本等國稱其為安全評價。
風險評價技術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最早起源于保險業。保險公司為客戶承擔各種風險,必須收取一定的保險費用,而收取費用的多少是由所承擔的風險大小決定的。因此,就產生了一個衡量風險程度的問題,這個衡量風險程度的過程就是當時美國保險協會所從事的風險評價。而風險評價技術的發展又為企業降低事故風險提供了技術手段,很多大的公司也對風險管理及風險評價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1964年美國道(DOW)化學公司根據化工生產的特點,首先開發出“火災、爆炸危險指數評價法”,用于對化工裝置進行風險評價。
20世紀5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系統安全工程又大大推動了風險評價技術的發展。系統安全工程首先應用于軍事工業方面,隨后在原子能工業上也相繼提出了保證系統安全的問題。1962年美國公布了第一個有關系統安全的說明書——“空軍彈道導彈系統安全工程”,以此作為對民兵式導彈計劃有關的承包商提出的系統安全的要求,這是系統安全理論的首次實際應用。1974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發表了WASH1400報告,即商用核電站風險評價報告,這個報告發表后,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推動了系統安全工程的進一步發展。日本引進風險管理及系統安全工程的方法雖然較晚,但發展很快,已在電子、宇航、航空、鐵路、公路、原子能、汽車、化工、冶金等工業領域大力開展了研究與應用。但是,日本人有時避諱“風險”這個詞,所以有的日本安全工程學者建議在安全工作中把風險評價改稱為安全評價。
20世紀80年代初(chu)期,系統安(an)(an)全(quan)工(gong)(gong)程(cheng)(cheng)引入我國(guo),受到許(xu)多(duo)大(da)中型企業和(he)行業管理部門的(de)(de)高度重視,系統安(an)(an)全(quan)分(fen)析、評(ping)(ping)價方(fang)法得(de)到了(le)(le)大(da)量的(de)(de)應用。許(xu)多(duo)科(ke)研(yan)(yan)單位也(ye)進行了(le)(le)安(an)(an)全(quan)評(ping)(ping)價方(fang)法的(de)(de)研(yan)(yan)究(jiu),如1986年原勞(lao)動人事部分(fen)別向有(you)關科(ke)研(yan)(yan)單位下達(da)的(de)(de)機械工(gong)(gong)廠(chang)(chang)危(wei)險(xian)程(cheng)(cheng)度分(fen)級、化工(gong)(gong)廠(chang)(chang)危(wei)險(xian)程(cheng)(cheng)度分(fen)級、冶金(jin)工(gong)(gong)廠(chang)(chang)危(wei)險(xian)程(cheng)(cheng)度分(fen)級等科(ke)研(yan)(yan)項目。這些研(yan)(yan)究(jiu)成果推動了(le)(le)我國(guo)安(an)(an)全(quan)評(ping)(ping)價技術的(de)(de)進步,使我國(guo)安(an)(an)全(quan)評(ping)(ping)價方(fang)法的(de)(de)研(yan)(yan)究(jiu)從(cong)定性階(jie)(jie)段進入了(le)(le)定量評(ping)(ping)價階(jie)(jie)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