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安全防范體系是應對災害的關鍵
16日開始下的暴雨,檢閱了惠州這座城市抗擊風險和應對災難的能力。盡管存在事發突然、難以預料等客觀因素,但其中仍凸顯出雨情、內澇、交通等即時預警信息的相對匱乏,而浸水黑點也再次暴露出城市安全建設中的難點所在。
急劇變化的天氣給予的預警時間不多,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將信息傳遞給市民,正是對城市應急反應能力的檢驗。根據惠州市氣象局官微,16日10時45分對當天的氣象預報還是“多云有陣雨或雷陣雨”,此后幾個小時內,暴雨預警連升四級,并達最高級別的紅色。由于公眾得到的消息往往是滯后的、零碎的,這時通過群發短信、廣播電視等及時發布預警顯得很有必要,但這也只是第一步。
就當前惠州各部門消息的發布來看,尚處于各自為陣階段,有必要建成一個連接氣象、水務、交通、教育、公安、公用事業等部門的信息匯總、研判、甄別、監控和發布的信息聯動網絡。一旦有可能遭遇暴雨,及時核實上傳信息,并在隨后將雨量、積水、山體滑坡以及受困人員、事故、道路等情況公布,使市民能夠有渠道“一站式”獲悉。此外,發布信息的方式也應多元化,針對在城區上班的市民,如能通過各種視頻終端即時播報暴雨及積水情況,將為市民出行提供重要參考,還可考慮制作獨立的天氣預警APP。
這個城市還面臨排水等問題。特別是老城區排水系統建設標準低,且年久失修,排水管網對接不夠暢通,而每次暴雨過后,市汽車站、火車西站三孔橋、麥地路段以及仲愷的惠環市場等水浸黑點幾乎都榜上有名。這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目前,惠州市區的雨水排水系統可分為三級:路面—排水管道—14條內河涌—西枝江和東江。16日下午雨歇之后,部分路段的積水下降速度很快,說明此前排澇工程發揮了效用。根據規劃,至2017年,惠州還將投資89.8億元用于13條河涌整治。但河涌只是排水環節之一,遇到特大暴雨仍難杜絕內澇。排水管道的更新和擴容,出水口排澇站的維護、更新也應同步跟上。
當然,除了排水系統的暢通,道路的安全防范下更多功夫。下水道井蓋等設施應有明顯標示,多深的水,什么樣的車可以過,什么樣的不可以,在雨中行駛和行走如何避免危險,這些不應全數交由市民在暴雨到來時“隨機應變”,而應早做預防、提前演練。同時,還應充分發揮環衛工、街道工作人員等力量。他們離現場最近,對附近環境,尤其是排水設施、路面情況最熟悉,如果能在第一時間采取措施不僅有望緩解積水上漲,也可助力過往人員及車輛安全。
臨海(hai)、沿江、多(duo)湖是(shi)大自然對惠(hui)州(zhou)的(de)饋贈,惠(hui)州(zhou)也應逐漸(jian)找到與暴雨、臺風等極端天氣共處的(de)方式。只有(you)事先鋪(pu)開一張更多(duo)力(li)量(liang)參(can)與的(de)防范之網,待暴雨如注(zhu),才無需惆悵“看海(h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