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安全意識培養需家長言傳身教
兒童節的到來,再一次讓兒童安全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兒童安全意識不強的原因有多方面:家長本身安全意識不足,未能幫助兒童建立正確的安全觀念;家長雖然有安全意識,但執行中的懈怠,對兒童安全的意識形成帶來諸多干擾;我國至今仍然沒有一部針對兒童安全頒布的法律進行強制約束,欠缺兒童安全最基本的監督機制。這些因素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國復雜的交通狀況令每年有超過3.5萬名14歲以下的兒童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傷亡,其中超過1.85萬名兒童在交通事故中死亡,死亡率是歐洲的2.5倍。目前,道路交通傷害已成為我國兒童的第二位傷害死因,兒童交通安全刻不容緩。
孩子的傷亡數據讓人觸目驚心,但這些抽象的數字卻很難對家長形成直觀的安全教育,很多家長常常因為“時過境遷”,難以真正將兒童安全付諸于實際行動中。有一次,筆者在接孩子放學時,親歷了驚險的一幕。一位媽媽帶著小女兒在校門口等待正放學的哥哥,這位媽媽把摩托車停靠在一輛私家車的右后方。她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這種行為的危險性,與其他家長開始聊天。她的小女兒則在摩托車旁邊玩耍。這時,駕駛私家車的孩子媽媽提早接上了自己的孩子,邊走邊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疏忽了觀察車身周圍的情況。據這位媽媽事后描述,她倒車前,還通過后視鏡觀看了一下周邊狀況,但由于摩托車車身太矮,汽車C柱的遮擋,以及后視鏡中的死角,當時她根本就看不見右后方的摩托車和小女孩。當車輛慢慢倒車時,私家車碰到摩托車,失去平衡的摩托車倒向了小女孩一邊。所幸的是,偏倒的摩托車并未對小女孩造成直接傷害,但兩位家長當場已經被這一幕嚇得半死。
有些家長雖然有較強的安全意識,但在執行上常有疏忽,給孩子安全意識的培養也帶來諸多干擾。例如,有一次,筆者帶孩子步行去超市購物,途中要過三個十字路口,都有交通燈指示。前面兩個路口我們嚴格按照交通燈指示行走,但到第三個路口,橫向馬路是一條未修完的斷頭路,雖然交通燈照常工作,但因為沒有車輛通行,筆者為了省事兒,在交通燈亮著紅燈時就拉著孩子通過了馬路。買好東西返程的路上,我們通過另一個路口時,孩子一看見沒有橫向車輛同行了,也不顧亮著的紅燈就準備跑過馬路,被我一把拉了回來并斥責他,“紅燈過馬路時很危險,一定要等到綠燈亮時才能過馬路!”結果,孩子逆反情緒很大,委屈地哭起來質問我:“開始你也闖紅燈了呀,為什么你能做我就不能做?”頓時,我啞口無言。許多家長對兒童安全意識的培養都很重視,但因為各種原因往往在執行中會有不到位的情況。正是這種僥幸心理,會給孩子在安全意識培養上帶來困擾
其實,很多安全隱患都是“人禍”,換句話說,兒童在交通事故中受到傷害的情況大多數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對于12歲及以下的兒童來說,兒童安全座椅是對兒童乘客最有效的保護措施。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分析,使用兒童安全座椅可以使交通事故死亡率降低70%。我國汽車保有量逐年在增加,但安全意識上卻遠遠落后于世界水平。在我國,超過40%的有車人士認為,成年人抱著兒童或讓兒童系上安全帶是安全的乘車方式。殊不知,汽車一旦發生碰撞或突然減速時,慣性作用下,產生強大的沖力會立即給孩子帶來致命的傷害。我國北京、深圳和上海這三個中心城市調查結果顯示,4至6歲兒童安全座椅經常使用率仍不足20%。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瑞典、美國、加拿大以及日本等超過90多個國家和地區安全座椅普及率都達到了90%—95%。
在兒童(tong)交(jiao)通安全(quan)意識的培養過(guo)程中,家長(chang)的引(yin)領示(shi)范作用至關重(zhong)要。家長(chang)需以(yi)(yi)身作則做好(hao)榜樣,包(bao)括自覺遵守交(jiao)通規則,上車(che)后主動系(xi)安全(quan)帶,開車(che)時不(bu)(bu)要接(jie)打電(dian)話(hua),上下車(che)前要先觀(guan)察車(che)外的安全(quan)狀況等。還(huan)要注意的是(shi),不(bu)(bu)要把孩子單獨留在車(che)內,不(bu)(bu)能(neng)讓12歲以(yi)(yi)下的孩子坐副(fu)駕駛位,更(geng)不(bu)(bu)能(neng)讓孩子在車(che)附近、汽車(che)行駛的馬(ma)路上嬉戲玩耍(shua)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