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調“可持續安全”有何深意
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近日于上海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并發表題為《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 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的講話,全面闡述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以及中國作為亞信主席國為推動亞洲安全合作的政策主張。(6月23日中工網)
仔細分析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其通篇圍繞亞洲安全而展開,尤其是在講話中習近平強調指出要實現亞洲“可持續安全”,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因為和平甚為寶貴,其與發展一道已成當今世界兩大主題。更何況世界人民想要的和平還是真正的、持久的和平,而不是表面的、短暫的和平。這也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在國際間貫徹可持續安全理念,否則就會紛爭不斷,沒有任何和平可言。
首先來說,習近平所強調的可持續安全,就是要從根本上實現亞洲的持久安全。這一點很好理解,就是亞洲一些國家容易陷入安全困境,就安全論安全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就以阿富汗為例,其總統選舉雖已舉行,但國內安全局勢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塔利班先前就聲稱將發動針對外國機構和本國政府的攻勢。若能通過可持續安全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則亞洲安全也就有了保證。
并且,習近平所強調的可持續安全還“天生具有預防性”,因為它有助于幫助我們在惡性結果尚未被感知時就將沖突和動蕩根源消弭于無形。這是因為,可持續安全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其把全球的長期安全和普通人的眼前安全聯系在了一起,通過對安全理念進行重構,能夠在普遍安全、全面安全、人類安全以及非傳統安全方面發揮預防效用。
實際上,習近平強調的“可持續安全”就是在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不以破壞社會、文化、經濟和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某一國家或國家集團片面的安全利益。更實際點來說,當前日本右翼分子活動猖獗,在慰安婦、釣魚島、教科書等事件中興風作浪,已經成為了亞洲安全的重要威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亞洲各國就更應樹立起命運共同體意識,團結起來維護來之不易的安全。
毋庸諱言,當前亞洲最嚴重的挑戰還包括眾多的環境和人道主義災難。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解決亞洲當前存在的這些問題關鍵還在于發展,而這也是“可持續安全”的關鍵要素之一。若能聚焦發展主題,積極改善民生,縮小貧富差距,不斷夯實安全根基,當然有助于解決潛在的安全問題,維護亞洲地區的安全和穩定。
總而言之(zhi)(zhi),“可(ke)持續安(an)(an)(an)全”是對古今中(zhong)(zhong)外安(an)(an)(an)全觀的(de)(de)繼承和(he)發展(zhan),是中(zhong)(zhong)國(guo)國(guo)家(jia)領導人在國(guo)際場合對亞(ya)洲(zhou)安(an)(an)(an)全問題做出的(de)(de)最為(wei)深(shen)刻的(de)(de)闡述,彰顯“中(zhong)(zhong)國(guo)智慧”對亞(ya)洲(zhou)安(an)(an)(an)全與穩(wen)定的(de)(de)積極貢獻。這種“可(ke)持續安(an)(an)(an)全”追求的(de)(de)價(jia)值(zhi)目標是低成本、高安(an)(an)(an)全的(de)(de)可(ke)持續性,避免安(an)(an)(an)全狀態受到威脅而中(zhong)(zhong)斷,指明了(le)一(yi)條共建(jian)、共享、共贏(ying)的(de)(de)亞(ya)洲(zhou)安(an)(an)(an)全之(zhi)(zhi)路,已經(jing)體現出中(zhong)(zhong)國(guo)在維護亞(ya)洲(zhou)安(an)(an)(an)全方面的(de)(de)擔當。
